社会的底层逻辑——写给向邑的话
发布时间: 2023-12-04
在电影《教父》里面有一句台词: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大多数人都认为生活的本来样子是克勤克俭。其实,专注勤俭的人从来都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。某某某就非常的勤俭,至今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,三年存了7万块钱。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该努力,该拼死一搏的时候没有用尽全力,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司法考试上面。人生最关键的那两步,他是一步都没有迈出去。当然,也有的坚持长期主义搭建自己生存空间的人。比如童心桥的水果摊老板。开始只是用箩筐挑着水果四处售卖,后来发现了童心桥附近顾客多。然后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坚守,并坚持童叟无欺、风雨无阻。在积累了一些客源、口碑和资本以后,就在附近租下了固定的门店做水果店。
勤俭过日子,量入为出既不可能存下很多钱,也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。不过,那些总是大手大脚,没有财富管理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出人头地。这样的人不光是不能过好自己的日子,生活也会一团糟。大多数时候,人生的成长往往是关键的那几步,比如提前规划人生,像成功者那样思考,像成功者那样行动,在自己的努力方向上总是能够全力以赴。当然,遵循长期主义的策略也不错,也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,只是要更加辛苦一些。
那些能够一眼看透事物本质,洞悉事物底层规律的人就像具有超能力一样,总是先人一步。不过,到底怎么才能谈看透事物的本质,说个小故事。战国初期,魏国历经变法成为军政强国。卫鞅出山的第一站便是隐匿于魏国老丞相公叔痤府上,以师生之谊做一个小文书中庶子,学习治国理政伺机等待天下大势明朗化。公叔痤看出卫鞅深通韬略他日前途必不可限量。在其临终之际,向魏王举荐卫鞅出任魏国丞相。如若魏王不采纳此建议,那么就请诛杀卫鞅以防他国用之。魏王走后,公叔痤讲此情告知卫鞅,让其赶紧出逃。老丞相算是既为国举才尽了忠,也为师生之谊尽了义。卫鞅微笑摇头:无须逃跑,魏王既不听丞相之话用我,又岂会听从建议杀我。魏王果然将此事抛掷脑后,后来卫鞅出走秦国,一代磐磐大才变法强臣成就大秦帝国。
这个故事就是站在事物本质逻辑上看事物本身。卫鞅洞悉人性的规律,判定魏王就是一个草包,不识人不辨人,所以必然是将公叔痤的话当耳旁风。显然,洞悉大众人性底层规律,深谙事物发展底层逻辑,这是我们日常判断思考决策的原点。早期这些都是帝王贵胄们的精深学问,即帝王术或者帝王书。后来演化为我们熟知的厚黑学,到如今就是底层逻辑。
底层逻辑也即是社会运行的真相,大多数人很难接受这些让人颠覆的观念。鲁迅说:真的勇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有时候认清世界真相,并接受顺应这种规律的流动即是真的勇士。既然是勇士,怎么可能不对自己狠一点。想一想那些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,无法把控自己的时间,活在别人的眼光里,活在诸如奶嘴、游戏和老头乐构建的舒适圈里走不出来的人。他们即便书活到100岁,也只会怨天尤人、自怨自艾,沉湎于自己肤浅的认知和固执的观念里面,就像作茧自缚、画地为牢的二维动物一样,永远无法理解更多的东西。
认知社会的真相是我们走向云淡风轻开始从容淡定的资本。如人际交往合作是以互惠共赢利人利己、交换价值导向为基础,而不是道德情感或情绪的绑架和感动。财富的真相是流动和冒险掠夺,而不是创造,农民最勤劳的创造却是获取最少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暴躁的人往往内心脆弱,温和的人往往胸怀大度,急躁的人往往头脑简单,张扬的人往往缺少见识,沉稳的人往往富有韬略。抑或才不够则多谋,识不够则多虑,威不够则多怒,信不够则多言。再如男人好色、女人慕强,男女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生产资料的交换和合作。
在普通人眼里的世界,常常在多年形成的错误框架里心存幻想。懒、拖,自以为是,都是人性的简单反应,是人性的弱点。以人性的简单反应行事,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渐行渐远,最后是所有努力都沦为人生的种种内耗。在奋斗的路上,懂得底层逻辑,看透事物真相,才真正明白阅读社会。领会这些问题并没有那么难,却又全靠自己悟。成功的人也就是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底层体系,明白自己如何与这个社会交流和协作。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,无数豪杰都有英雄般的开始,却没有英雄般的结局。俗话说,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。在现实的生活中,受尽摩擦、屡撞南墙、看见黄河,开始迎来觉醒。但愿您觉醒的时刻不要太晚,手中的筹码尚未全部梭哈完毕。顺祝金安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