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历史的几个观察
发布时间: 2024-07-04

1,尚书(散文)、诗经(诗歌汇编)、战国策(故事会)、三国演义(小说),就像金庸的小说一样,文学演绎的作品万不可当成史实来看。

2,春秋(以及根据古文版本的注释是《春秋左传》,根据今文版本的注释是《春秋公羊传》《春秋穀梁传》,不过也有《左氏》不注《春秋》的观点),是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编年史,记载了鲁国的国内事件、外交会盟、封建战争、鲁国与邻国其他方面的联系,偶尔也记载日食、洪水、地震和自然奇观。另有同时期的国语(—公元前473年,有关国事的对话或议论)传世。对于这些古籍,既有版本的问题,解读的争议,也有作者的疑问。结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(公元前403年—公元959年),其中就有70年的历史空白。

 3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对这70年也是语焉不详。在儒家等知识分子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过程中,历史叙事既要记事,也要记言。当然,最为主要就是就是为帝王记功。在诸如孔丘“述而不作”来看,“文以载道”也是非常重要。

 4,中国的历史叙事皆为政治服务,尤以资治通鉴为盛。当下的历史表述则由政治党派垄断了表达权和解释权。 

5,公元前841年是周厉王共和元年,是有确切纪年的开始。“国人暴动”后周厉王逃跑,司马迁的考证是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。《竹书纪年》则是由“共伯和”(周朝分封的诸侯国“共国”君主叫姬和,所以被称之为共伯和)来摄政,也有的是说是“立为王”,有点类似于王莽那种新朝。 

6,历史的正统和道统总是被打破,中原的华夏和蛮夷戎狄的文化之争。

 7,伯特兰·罗素在1922年来中国实地考察后,在《中国问题》中写道:中国人的主要性格缺点是贪心、懦弱和缺乏同情心。这与阿历克西·德·托克维尔在《论美国的民主》中看到的美国人截然不同。除了斯拉夫人,或许就属我们特别愿意甘当奴才。

 

关注微信公众号持续了解资讯动态